止心篇 27
(1916年2月2日) 27
目 錄 27
一、止心 28
二、止境 29
三、止今 29
四、止辱 29
五、止困 29
六、止勞 29
七、止賤 29
八、止苦 30
九、止險 30
十、止晦 30
十一、止泰 30
十二、止失 30
十三、止生 31
十四、止死 31
十五、止倫 31
十六、止禮 31
十七、止非 31
十八、止怒 32
十九、止易 32
二十、止愚 32
二十一、止敬 32
二十二、止静 32
二十三、止仁 32
二十四、止智 33
二十五、止剛 33
二十六、止一 33
二十七、止誠 33
二十八、止虚 33
二十九、止後 33
三十、止中 34
三十一、止我 34
三十二、止順 34
三十三、止必 34
三十四、止求 34
三十五、止福 34
三十六、止禍 35
三十七、止樂 35
三十八、止益 35
三十九、止晋 35
四十、止壽 35
四十一、止行 35
四十二、止治 36
四十三、止化 36
四十四、止大 36
四十五、止恒 36
四十六、止神 36
易鉥 37
一、體陰陽 38
二、體八卦 38
三、舉偶 39
四、不可離 39
五、安知安行 40
六、前知 40
七、易簡 40
八、問童子 41
九、四敗 41
十、剛健 42
十一、柔順 42
十二、頤養 42
十三、天地大靜 43
十四、對觀 43
十五、損益 43
十六、篤信 44
十七、君子勝 44
十八、四時平陂 45
十九、性命淵源 45
二十、洗心退藏 46
二十一、天下太平 46
二十二、哲源 47
二十三、教宗 47
二十四、精忠大孝 48
二十五、辨器 48
二十六、樂《易》 49
二十七、時中 49
二十八、四體自譬 50
二十九、戒卜筮 50
三十、反擴充 50
三十一、出《易》 51
三十二、進《易》 51
三十三、太素 51
原性論 53
目錄 53
一、起源 54
二、釋性 56
三、殊同 58
四、形覺 59
五、化晋 60
六、本性 62
七、天中 64
八、恒成 65
九、去害 67
十、内害 68
十一、外害 72
十二、教源 73
十三、政源 75
十四、風俗 77
十五、藝源 78
十六、合成 80
十七、通觀 81
十八、永樂 82
聖學淵源詮證 85
一、立志 112
二、爲己 113
三、原道 114
四、原德 115
五、誠正 115
六、主敬 116
七、安静 118
八、養氣 119
九、潜虚 119
十、惟一 121
十一、精思 122
十二、篤行 123
十三、學問 123
十四、省克 124
十五、鎮物 125
十六、絕慾 127
十七、恆久 128
十八、原仁 129
十九、清明 130
二十、剛毅 131
二十一、中和 132
二十二、兼成 133
二十三、舍藏 134
二十四、樂天(参观《止园惟乐论》) 135
二十五、潤身 136
二十六、邀福 137
二十七、成名 138
二十八、用行(参看《王道法言》及《经义治事篇》) 139
二十九、宏教(参看《止园惟教论》及《止园孔教大中》) 140
三十、治政(参观《止园经义治事录》及《止园王道法言》) 142
三十一、憲法(参观《止园王道法言》) 143
三十二、極樂(参观《止园原性论》及《唯乐论》) 144
三十三、盡性(参看《止园原性论》) 146
三十四、合天 148
三十五、神化 149
王道法言 151
一、正誼 153
二、必一 154
三、覺鄰 156
四、覺中 158
五、非兵 160
六、道合 162
七、性足(參觀《止園原性論》) 163
八、公兵 165
九、區治 167
十、同教 168
十一、同文(兼言合种。种之异,亦惟因面目色象之文采不同耳,与同文义通) 170
十二、公財( 兼論廢財) 171
十三、齒班 172
十四、通達 174
十五、正藝 175
十六、正學 176
十七、三均(均物、均才、均兵) 177
十八、標義 178
十九、分功 179
二十、法虛 180
二十一、德才 181
二十二、誠愛 182
二十三、節生 183
二十四、盡地 183
二十五、浮天 184
二十六、時計 185
二十七、止淫 186
二十八、時救 187
二十九、樂象 188
三十、今成 189
三十一、漸成 190
三十二、防外 191
三十三、咸神 192
三十四、惟教 192
三十五、無極 193
三十六、結言 194
經術訐時 195
訐原 196
訐鄰 198
訐極 199
訐官 201
訐民 202
訐教 203
訐法 203
訐政 204
訐陟 206
訐罰 207
訐兵 208
訐黨 209
訐言 210
訐藩 211
訐才 212
訐議 213
訐財 214
訐學 214
訐普 215
訐志 216
訐謀 217
訐藝 219
自記 220
序 222
述先記 222
幼行記 223
入桂記 224
入川記 225
為趙記 225
撫校記 226
忠清記 227
戡亂記 227
督川記 228
犯難記 229
說趙記 229
除患記 230
刺客記 230
報清記 231
民軍記 231
大定記 231
西征記 232
出師記 233
援巴記 233
防邊記 234
馭兵記 234
旋轅記 235
忠袁記 235
單騎記 236
入覲記 237
對簿記 237
思過記 239
幽囚記 240
頻厲記 240
六?記 241
著述記 242
樂隱記 242
附录 尹太昭小传 243
西征紀畧 251
附 錄 致中央篠電 254
附 錄 講演佛教辭(略,见本书第?页) 255
附 錄 致中央養電 256
附 錄 致北京成都文電 258
附 表 260
( 一 )實行政土歸流政策,將沿邊土司一律改土歸流,并將土司度地安插,酌加虚銜,并給贍養等费。已辦。 260
( 二 )實行建設邊地府、廳、州、縣,并畫清區域。現辦。 260
( 三 )續行修造邊地行政長官衙署。去歲業已開工。 260
( 十 )測繪鑪裹、巴察及察隅沿邊一带,并鹽井、定鄉、稻城、貢嶺山川形勢,險要扼塞。已辦未終。 260
( 二十 )續修河口鋼橋。已辦。 260
(三 十)擬購十萬桑株,分植河口、巴塘鄉、德榮等處。 260
(四 十)擬調專門鑛師蹋勘魚通鉛鑛。 261
(五 十)獎誘内地商人組織公司出關貿易。 261
通書 264
一、人道通 264
二、宗教通 279
三、天道通 295
四、地道通 311
五、政治通 325
六、學問通 341
七、藝術通 354
八、兵法通 368
昭诠 382
内 篇 385
卷一 385
朴理篇 385
贵觉篇 386
有神篇 386
木对篇 387
物变篇 387
攝增篇 388
飬大篇 389
多冗篇 389
即成篇 389
寿终篇 390
天妙篇 390
伤觉篇 391
恒性篇 392
天配篇 392
窥天篇 393
灭生篇 394
六解篇 394
空多篇 395
说法篇 396
入门篇 397
三迷篇 397
不动篇 398
取智篇 398
损益篇 399
择达篇 399
辜天篇 400
通闢篇 401
有为篇 402
无为篇 402
慈助篇 403
卷二 404
枯禅篇 404
去物篇 404
垢净篇 405
騐益篇 405
二觉篇 406
攝地篇 406
二智篇 407
染误篇 408
四学篇 408
空贵篇 409
存任篇 409
兩极篇 410
酒色篇 410
中正篇 411
斥径篇 412
天吸篇 412
净土篇 413
汲超篇 414
四寄篇 414
诚极篇 414
明极篇 415
仁极篇 416
勇极篇 416
法轮篇 417
卵喻篇 417
藤喻篇 418
禾喻篇 418
舟车篇 419
心机篇 419
蠶喻篇 420
躍梦篇 421
车喻篇 421
荷喻篇 422
时喻篇 422
外 篇 423
卷一 423
探祸篇 423
得贼篇 424
虫来篇 424
得真篇 425
释地篇 426
至仁篇 427
二淨篇 428
得一篇 428
灌本篇 429
吾意篇 430
四祸篇 430
天战篇 431
地爱篇 432
人邪篇 432
物染篇 433
统筹篇 433
改种篇 434
树喻篇 434
秽旅篇 435
三觉篇 435
乐寿篇 436
大学篇 436
大同篇 437
万善篇 437
四相篇 438
求种篇 438
人种篇 439
家种篇 440
朋种篇 440
国种篇 441
卷 二 442
首綱篇 442
民聖篇 442
公贤篇 443
统教篇 444
一民篇 445
周爱篇 446
聚财篇 446
去冗篇 447
乐化篇 447
兵略篇 448
交通篇 449
尽地篇 450
迸过篇 451
化万篇 451
假兵篇 452
宣義篇 453
不取篇 453
进极篇 454
永休篇 455
变氣篇 455
窮极篇 456
黄中篇 457
球杙篇 458
观尾篇 458
转轮篇 459
空伟篇 459
合空篇 459
解死篇 460
形仁篇 460
寓 言 462
附录 序一 468
第一卷:春 470
尹乐 470
佛老 470
庄、屈 471
仲尼 472
亚当 476
湼槃 476
太极宫 476
华盛顿 487
电机人 488
佛算 490
好色 491
八劝 493
第二卷:夏 494
天愬 494
汉文帝 494
佛学 496
解轮迴 498
致中和 499
鑑眞 501
入染出 502
促侔尼 503
论帝王 504
佛易 505
五教 507
两解 512
第三卷:秋 516
藏名国 516
合教 517
唐蒙(唐蒙,兎丝也,又名女蘿) 517
度众生 523
入禅 528
真常 532
第四卷:冬 538
相宗 538
自量 538
全伦 539
不共法 539
乐君 541
赞孔 543
三史 544
孔佛道 546
性仁 547
时中 548
无我 551
顿悟 552
太和 553
哲佛辯 557
宇宙真理论 559
论 文 559
不知宇宙之理者,不可以安天下。不知天下之势者,不可以治国。 560
真理难言,空灵玄玄,今鉤其弦。 560
太空多尘,尘块为星。地亦一尘,日烤出灵。灵觉既尽,地斯焚矣。 561
上有立虫,自名为人,以其尘轻觉强,而天地均引也。 562
寄生此地,纯苦无乐。 563
人不超尘,复何待焉? 564
倒植徒自苦也。 565
假根用尘,离尘棄根。 566
根不可久护,护之则夏楚至矣。受刑於真宰,谁能为计? 566
为夏楚者,如锤久沉,如箕自焚。 567
保仁者先超。 567
近天生,近地死。合天长生,合地长死。 568
等是趋乐,横流害他,己亦不穀。 569
大同小異,大极於空,小极於己。 570
世之英雄,一蛆而已。 570
火外救災,岸上拯溺。强任则害,自全则逸。 571
纯仁必成,以其上达无死地也。 571
诚念以超,在净而一。 572
空念以超,跡不可说。 572
各因前基,当知自惕。 572
物质不灭,灵觉不灭,见有见无,见万见一,皆是妄执。 572
趋同自得,趋異自塞。 572
以法遣尘,以法遣法。有法不真,仁空而真,又焉用法? 573
尘重则昏,尘轻渐明。因其用,换其形。豚鱼上圣,本体无分。 573
观人之形,知人之仁。三习所染,不可不迸。 574
就尘合理,乃曰至圣。 577
爰垂涕泣,多言切告。 577
劝将篇 578
起原 578
經學 578
人格 579
良心 579
無明 579
物理 579
誤觀 580
草霸 580
不仁 580
無成 581
遷權 581
易學 581
現敵 582
我殺 582
壽限 583
潮流 583
为私 583
過物 584
荒權 584
转祸 584
易功 585
十善 585
直言 585
成功論 586
頌文:順理言功。 587
頌文:天啟聖衷。 588
頌文:真宰無居,至乐太空。人事參贊,毋塞其通。 589
頌文:成覺後形,己物咸丰。 590
頌文:去苦即樂,萬類所宗。 590
頌文:人材立本,法物自從。 593
頌文:體足用充。 593
頌文:合賢自量,莫競雲龍。 594
頌文:我實無得。 595
頌文:得人重德。 596
頌文:力傾哲勝,今不古同。 597
頌文:物極而反,善用執中。 598
頌文:子孫奕世,錫民百朋。 600
頌文:誰能阻我,直超太空。 600
英雄脩養論 601
慟俗第一 602
釋義第二 602
善種第三 603
擇質第四 603
育仁第五 603
育智第六 603
育誠第七 603
養氣第八 603
養力第九 604
專精第十 604
去贅第十一 604
體用第十二 604
絕慾第十三 604
學程第十四 604
交友第十五 604
恒功第十六 605
家訓第十七 605
固閉第十八 605
蠶禪第十九 605
道德經詳解 606
自序 606
上經 606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母,生萬物者也。) 607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自然之神,人不可測度者也。) 608
是以聖人處“為無”之事。 609
生而不有。 609
常使民無知無欲。 610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沖,虛也。淵,睿明靜照也。) 611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612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613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棄彼取此。 615
繩繩兮不可名,復归於无物。(增一兮字,繩繩不绝也。) 616
致虛極,守靜篤。 617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619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62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22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624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62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629
萬物負陰而抱陽。 630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631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632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633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637
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638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639
大小多寡,報怨以德。 639
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644
天之道,利而不害。 646
人之道,為而不争。 646
陰符經詳解 647
上篇 647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647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648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649
宇宙在乎手。 649
萬化生乎身。 649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650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650
天人合發,萬變定機。 651
性有巧拙,可以藏伏。 651
在之脩鍊,謂之聖人。 652
中篇 652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652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財既安。 652
故曰:“食以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653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神之所以神也。 653
日月有度,大小有數。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653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莫能見。君子得之固躬,小人之輕命。 653
下篇 653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653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654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654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654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654
禽之制,在氣。 655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655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655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656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656
陰陽相勝之象,昭昭乎進乎象矣。 656
消 刦 新 書 657
原名 658
天人 658
地穢 659
形性 659
故为 659
背天 660
三因 660
仁智 660
徵象 660
我殺 661
我害 661
弃地 662
經學 662
慾傑 662
四敗 662
加禍 663
消刦 663
一例 663
大變 663
哲明 663
思悔 664
念淨 664
祷谶 664
我視(各人自决当如此) 665
偉人 665
終結 665
理海初集 668
白相 668
白法相 668
六真法相 669
二垢始相 669
鬼神仙佛相 670
白相邪正一 671
白相高低二 671
白殻开闭三 671
白殻有厚薄四 671
浸混浓淡五 671
白浸浅深六 672
十二相图说 672
多猿太平 673
白果相 673
白聚散七 674
白相仁智 675
三顯相 675
白上冲特相 676
窥天 676
有白 677
工廠 677
自问白 677
皇天志 677
白然鍊白 677
天就形数 678
比物观故 678
示象教 678
依法鍊 679
大觉提 681
恒刑锻垢 681
地狱必有 681
疏漏苦衷 682
三事合天 682
真乐天福(见天乐惟真图) 683
二陟天真 684
宇宙全纲 684
惟白 684
假阴阳 685
层塊无极 685
三制造境 685
一空为极 686
乐久徧尽 686
旅白成形 686
法轮借形 687
三粗送白 688
考穫 688
牺垢养净 688
死生故 688
万事归源 689
万志归源 689
大结万有 690
太平策 690
净白中和始(立中和主義) 690
必徧 690
必久 691
满慾總计 691
生乐盈 692
寿终佛(见仙佛分别图) 692
不凶夭 694
裕後昌 695
立名 696
五慾大全 696
太平五大纲 697
淨白全治(惟教主義) 697
尽力实材 699
绝慾止滥 700
釐序均需 700
节生(附多猿制) 701
统计大成 702
慟哭兵權始 703
太平十始業 703
绝私慾端本(一) 704
標義示仁(二) 704
大备真才(三) 704
固故厚和(四) 704
小试万全(五) 705
序进不躁(六) 705
權建村闾(七) 705
不弃一人(八) 706
永防弛敬(九) 706
慾尽咸佛(十) 706
太平乐相 707
易极(泣劝共产党) 707
懲蠢豸 708
祸福九徵 708
己身经验 708
古事証據 709
世法维持 710
圣训为憑 710
神通先知 710
别境徹照 710
生民常识 711
卷 上 714
明白第一 714
说白第二 714
太空纯白第三 715
电灯喻白第四(见第三图) 715
皆忎第五(见第四图) 716
白仁蔽第六(见第五图) 717
集混圑结第七(见第六图) 718
白性真乐第八 719
白性宜空第九(见第七图) 719
因吸改向第十(见第八图) 720
草木地亲第十一 721
白即仁第十二 721
白命天根第十三 721
白性逍遙第十四 722
白入生显第十五 722
情媒入囚第十六(见第十三图) 723
可见层尘第十七(见第十四图) 724
慾累白囚第十八(见第十五图) 724
白想化物第十九 725
白纯成佛第二十 726
八识外遮第二十一 726
白從精流第二十二 726
无竊通天第二十三 727
皇灵上天第二十四 727
二大识第二十五 727
皇灵天志第二十六 728
阴騭如锻第二十七(见第十九图) 728
鍊尘出白第二十八 729
轮迴为白第二十九(见第二十图) 729
烤煙喻白第三十(见第二十一图) 729
天囚浮沈第三十一 730
贵白贱尘第三十二 730
中阴浮域第三十三(见第二十二图) 731
天穫白第三十四 731
生杀天恩第三十五 731
物慾逆天第三十六 732
背天必杀第三十七 732
仁智合天第三十八 733
天试惟真第三十九 733
故纵第四十 733
天杀大仁第四十一 734
仁智微分第四十二 734
释命第四十三 735
好公恶私第四十四 735
天人权第四十五 736
宇宙万有第四十六 736
空美第四十七 737
塊分诸境第四十八 737
层分诸境第四十九(见第二十八图) 738
三制造境第五十 739
境有生物第五十一 739
境无误投第五十二 739
六尘十形第五十三 740
因媒囚白第五十四 740
入境配身第五十五 741
出境次第第五十六 741
轮迴复来第五十七(见第三十二图) 741
念淨出境第五十八(见第三十三图) 742
水喻诸境第五十九 743
?美逊淨第六十 743
出境究竟第六十一 743
出入世法第六十二 743
众生成形第六十三 744
天命成形第六十四 744
自性成形第六十五 745
境尘成形第六十六 745
今形多伪第六十七 745
车喻形需第六十八 745
人形半佛第六十九 745
出世法第七十 746
出世自治第七十一 746
入涅槃法第七十二 746
入淨土法第七十三 746
?堂无益第七十四 747
有念无念第七十五 747
诸宗惟二第七十六 747
说法第七十七 748
无心无法第七十八 748
出世白往第七十九 748
太平天下第八十 748
天道致治第八十一 749
叠天道第八十二 749
淨白得天第八十三 749
惟教得天第八十四 750
今教非教第八十五 750
合教弭乱第八十六 750
简政六均第八十七 751
简学均智第八十八 751
简劳均力第八十九 751
简官均權第九十 751
俭用均物第九十一 752
量地均人第九十二 752
同制均俗第九十三 752
三制利害第九十四 752
真理观察第九十五 753
观物二则第九十六 753
一恕近理第九十七 754
补遗 754
白能知章 754
二垢章 755
释文章(见第九图) 757
白乐章 758
周善章 758
尘媒伪乐章 758
生死观章 758
万理通章 759
唯白论 766
目 录 766
說故 772
《止园唯白论》序 774
卷一 775
内篇 775
纲言 775
惟乐统万 777
原白 779
述“颉罗经” 782
宇宙惟白 784
頌白 785
五教开源 786
八識規矩(甶音肺) 786
懲私慾 788
究事理 788
立三理 789
真理 790
物理 791
事理 795
人責 796
覓理四門 797
白性自發 798
身心體驗 799
規矩格物 800
學問通觀 802
窮宇宙 804
宇宙全名(見人身通宇宙圖) 806
度理儀 810
卷二 811
人事五源 811
人事二极 812
别善恶 814
定至善 814
弘至善 815
究性命 816
开二宗 818
白性福德 820
真如白在(白福一) 820
解脱白在(白福二) 821
逍遥白在(白福三) 822
长寿白在(白福四) 822
和合白在(白福五) 823
徕养白在(白福六) 824
神通白在(白福七) 825
自化白在(白福八) 826
他化白在(白福九) 826
妙形白在(白福十) 827
广大白在(白福十一) 828
尊贵白在(白福十二) 828
物俸白在(白福十三) 829
英圣白在(白福十四) 830
无刑白在(白福十五) 831
乐国白在(白福十六) 831
勳功白在(白福十七) 832
阅甫在白(白福十八) 833
裕后白在(白福十九) 833
学富白在(白福二十) 834
极乐白在(白福二十一) 834
如意白在(白福二十二) 835
总结白福 836
白性智(白德一) 837
白性仁(白德二) 838
白性勇(白德三) 838
白性诚(白德四) 838
白仁智合(白德五) 839
白性诚明合(白德六) 839
白性元(白德七) 840
白性亨(白德八) 842
卷三 843
白性利(白德九) 843
白性贞(白德十) 843
白性全四德(白德十一) 844
白性太空(白德十二) 844
白性中和(白德十三) 845
白性大?(白德十四) 846
白性绝慾(白德十五) 847
白性懲忿(白德十六) 847
白性精一(白德十七) 848
白性至善(白德十八) 848
白性良知(白德十九) 850
白性良能(白德二十) 851
白性极乐(白德二十一) 852
白性兼成(白德二十二) 853
白性清真(白德二十三) 854
白性就净(白德二十四) 854
白性合皇(白德二十五) 855
总结白性全善(见白德图) 855
起白相 856
二垢始相 857
八相别(见八相图) 858
白体聚散(白相一) 860
白光高卑(白相二) 861
白向邪正(白相三) 863
翳蔽厚薄(白相四) 864
白殻开闭(白相五) 865
浸漫深浅(白相六) 866
浸混浓淡(白相七) 867
二垢洁汙(白相八) 867
八相合 868
十二相(见白十二相图) 870
电表喻(见十二相图后,第一猛省) 872
天命显(见十二相图后,第二猛省) 872
顺天智巧(见十二相图后,第三猛省) 872
三显象(见十二相图后,第四猛省) 873
鬼神真信(见十二相图后,第五猛省) 874
人身难得(见十二相图后,第六猛省) 874
天不负人(见十二相图后,第七猛省) 874
分等无等(见十二相图后,第八猛省) 875
同群德(见十二相图后,第九猛省) 875
多猿太平(见十二相图后,第十猛省) 876
迫滅七情(见十二相图后,第十一猛省) 876
宇宙工场(见十二相图后,第十二猛省) 877
自求多福(见十二相图后,第十三猛省) 877
大显道(见十二相图后,第十四猛省) 877
推入无相(见十二相图后,第十五猛省) 877
天穫惟果(见十二相图后,第十六猛省) 878
信解受持(见十二相图后,第十七猛省) 879
绝私慾(见十二相图后,第十八猛省) 879
坚定道心(见十二相图后,第十九猛省) 880
破法无蚤(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猛省) 880
知真不死(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一猛省) 881
时时有功(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二猛省) 881
信仰山(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三猛省) 881
脩不修(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四猛省) 882
净土为极(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五猛省) 882
目前地狱(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六猛省) 882
人白太差(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七猛省) 883
专诚净白(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七猛省) 883
同中超(见十二相图后,第二十八猛省) 884
卷四 885
外篇 885
纲言 885
说法 888
二法三事 890
养白法 890
无为法 891
有为法 891
意修(见止观图) 891
空观(八观之一) 892
定观(八观之二) 892
皇观(八观之三) 892
净观(八观之四) 893
涣观(八观之五) 893
妙观(八观之六) 893
真观(八观之七) 894
慈观(八观之八) 894
净白总益 895
损惰(去五心害之一) 895
损忿(去五心害之二) 896
损欲(去五心害之三) 896
损私(去五心害之四) 896
损痴(去五心害之五) 897
总全法恒 897
修身法 897
谨言法 898
外用对人 898
外用接物 899
四证:一物证 899
二身证 900
三德证 900
四神证 901
净人白法 901
朴素颐真 901
?谛深明(?古终字) 902
法相伪陟 902
见病投方 903
严礼正则 903
嘉言启好 903
懿行矜式 904
至诚感格 904
正情诱掖 904
神道启信 905
神通骇俗 905
别境尚志 906
人间果报 906
俗习染善 907
名誉褒贬 907
形拘强诲 907
私欲刑赏 907
总结净人白法 908
太平圣治 908
永泰必能(究原理之一) 908
公净鵠究(原理之二) 909
净白太平(究原理之三) 910
主教奴政(究原理之四) 910
均劳啬(究原理之五) 911
四制宜明(究原理之六) 911
三式宜顺(究原理之七) 912
复性去冗(究原理之八) 913
先机探源(究原理之九) 913
大同性命(究原理之十) 914
卷五 914
中和主義(倡主義之一) 914
中和簡守第二(倡主義之二) 919
中和分合第三(倡義義之三) 920
闢眾主義第四(倡主義之四) 921
集權分權第五(倡主義之五) 922
文治武力第六(倡主義之六) 923
約束放任第七(倡主義之七) 924
宗教法政第八(倡主義之八) 925
貧富略均第九(倡主義之九) 929
宗教大同第十(倡主義之十) 931
智力交易第十一(倡主義之十一) 933
守舊惟新第十二(倡主義之十二) 935
階級齊民第十三(倡主義之十三) 936
家國權界第十四(倡主義之十四) 937
靈魂物質第十五(倡主義之十五) 939
男女互助第十六(倡主義之十六) 941
多生不生第十七(倡主義之十七) 942
緩急適宜第十八(倡主義之十八) 943
得人正德第十九(倡主義之十九) 944
離塵歸宿第二十(倡主義之二十) 946
權法演進第二十一(倡主義之二十一) 947
中和實施第二十二(倡主義之二十二) 949
卷六 949
聖治實施:總綱 949
得人第一(圖實施創始之第一要事) 950
培育第二(圖實施創始之第二要事) 951
覺萬民(圖實施創始之第三要事) 951
正範重望(創始之第四事) 952
固故無棄(創始之第五事) 952
定居(創始之第六事) 953
均普勞(創始之第七事) 953
盡冗贅(創始之第八事) 954
絕浮器(創始之第九事) 954
興三業(創始之第十事) 954
筑生充積(創始之十一事) 955
種因見機(創始之十二事) 955
內樂遏慾(創始之十三事) 956
民兵公擁(創始之十四事) 957
懸的振古(創始之第十五) 957
小範穩進(創始之十六事) 957
太平正則:區治(區治為正則之一) 958
九品公職(正則之二) 958
富公積(正則之三) 959
課業均勞(正則之四) 959
限物均分(正則之五) 959
公子無親(正則之六) 959
廢幣頒物(正則之七) 960
淡樂均嚴(正則之八) 960
公議平是(正則之九) 960
互監連坐(正則之十) 961
統預算(正則之十一) 961
簡極杜漸(正則十二) 961
周巡彰隱(正則之十三) 961
均簡教(正則之十四) 962
樸禮俗(正則之十五) 962
正清樂(正則之十六) 962
設所遷善(正則之十七) 963
交通迅速(正則之十八) 963
復性試範(正則之十九) 963
三休大集(正則之二十) 963
大平永保法 964
聖治時權法 965
別式太平法 967
別等為甫(言上等之太平聖治) 967
別術為類(言地球上各別之治術) 968
大破法我?(古終字) 970
破我執(見前破四執圖) 971
破法執(見破四執圖) 972
補 篇 974
綱言 974
觀天執天,尚非白然。 975
甶鬼囟身慾,五內癮毒法。我(我成佛)情生物,五外染梏。 975
芭焦宇宙,花菓眾生。 976
地中有鹽恒鑿井,白中有天求之穩。 977
大才晚成,大功遲效。 977
皇天如牧,鞭蒭交施。 978
舟車之小,可以喻政。 978
佛倡淨土,功德為最。 978
地仙囚白,固粗干天。 978
靜久必徵,人各不同。髮竪腦鳴,血潮身悚。情動則止,是為內戕。 979
日省息警,時証嵗驗。功大於天,績真如幻。 979
淨白以保,固於金城。 979
政教枝棄,淨白為根。 979
四質二別,英哲異資。 979
名動皆汙,中和惟極。 980
自求多福,無大不備。 980
絕盡外樂,預脫三清。 980
眾謀蠅聚,三秦蝗填。 980
六度之法,展白性也。 980
白性不動,萬法自應。 981
四成皇德,用法無常。 981
今日必死,今夜必亡。謂之正智,無常真常。 981
花瓣一謝,菓熟為死。 981
三心不離,八觀永續。 981
人惟種因,不追既往。 982
螃蟹英雄眩世偽,蛹?聖哲承白真。 982
天福分人,实滋孔祜。 982
論理極於唯白,論教極於侔尼。重在德真,不修亦成。 982
心比真如,手作生滅。 982
棒喝悟人,跡無可摭。 983
天命莫爭,三區孔嚴。 983
白樂垢苦,別境奚疑。 984
久靜不妙(樂相千萬為妙),罪業必深。 984
一人淨白,一邑受陰。 984
天道公明,執即偏昏。極外建極,眾生皆皇。 985
撤去同根,異枝平等。 985
惟知保白,一意無支。惟知淨白,萬福無危。 985
汨志無厭,根盜果精。 985
兼養內聖外王,勿驚朝奇夕異。 985
禪靜終年,統轄宇宙。 986
禪景勿玩,定進大成。 986
信解修証,恒變著成。 986
觀之利,宇宙莫倫。 988
圓覺法輪,白皇不間。 988
專一淨白,百休自附。 989
董白變質,感與眾殊。 989
禪功正法,獨竅通皇。 989
頂現肉球,通皇証確。 990
應有所住,而死其心。 991
知白不偷,蛇羣亦龍。 992
無執淨白,無執相証。 992
空性宜白,諸塵失養。 992
淨白非我,用心惟微。空極性著,六虛大身。 992
喜憂以物皆禍,反而警焉皆福。 993
唯識理顯,二法咸宜。 993
宇宙萬類,惟白所變。佛心七住,惟白是育。良心極好即是佛,克己勝人即是道。 993
共法同修,依者必效。碩果難得,正法乃傳。 993
武庫之器皆鐵也,萬類之素皆白也。菓仁之瓣皆鬼也,萬善之源皆空也。 994
不取知見,乃著白真。 994
養中則大,養邊則異。 995
超命著性,去贅皈命。 995
空極皈真,白巧自展。 995
道德明,性命徹。誠恒貞,人皆佛。 995
動物兩腦,植仁兩瓣。上本下根,成佛之鑑。 995
Copyright © 2020-2021 彭州市昌衡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0035591号-1
织梦58
(028) 8204 9118